南怀瑾故里游记 
寺院介绍
寺院介绍
南怀瑾故里游记
发布时间:2024-12-08
  |  
阅读量 :
字号:
A+ A- A

南怀瑾故里游记(图1)

 乐清柳市镇黄华殿后村南怀瑾先生故里——南宅,承载着南氏家族自南宋南迁以来八百多年的历史与文化积淀,宛如一颗隐匿于尘世的明珠,散发着独特的魅力。

2024年126日上午,朋友邀约我同游南宅,我欣然前往。

来到殿后村,便见该村路口竖立着一块照屏,上书“南怀瑾故里”。再往前走一小段路,便来到此行的目的地南宅。南怀瑾先生故里占地约3亩,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,整体呈单檐中式风格,为四合院建构。其外围斑驳的墙壁上有石刻的窗户,屋后临近河边有一棵约500年树龄的无柄小叶大榕树。目前,该宅两边闲间倒塌,已成危房,无人居住。宅内杂草丛生,举目荒凉。世事如白云苍狗,变幻无常。如今南师西去,南宅昔日的烟火气也已随风飘散,一切成空。

南宅大门朝向河边。河边上竖有一块高2.8米、宽3.2米的石制大屏风,作为风水的玄关。屏风向河一面刻有“鲤跃朝阳图”。鲤鱼常被视为好运、财富的象征,朝阳则代表着新的开始、希望、生机与活力,二者结合寓意着南氏先祖对幸福生活、事业顺利等的期盼。屏风向门一面则刻有“狮戏绣球衔剑图”。狮子戏绣球象征着吉祥、好运和欢乐,而狮子口中衔剑更增添一种守护、辟邪的含义,寓意镇宅驱邪,守护平安。此面屏风边上还有落款:“嘉庆廿三年孟冬月立,天遣灵狮下,追球过河东,身翻毛有色,目怒力无穷,声吼千山振,口衔一剑风,举头惊百兽,善化石屏中。云山仙师乩笔题。”两旁有一幅石刻对联:“云开日镜球生色,水受风梭剑有声。”

走过屏风,河边多处可见南师语录,例如“人有三个基本错误是不能犯的:一是德薄而位尊,二是智小而谋大,三是力小而任重”“学问最难是平淡,安于平淡的人,什么事业都可以做”“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,自觉圣智,完成人格”“一个人是应该清高的,但有人是苟求清高,或者为了标榜自己清高,因此只好忍痛牺牲。那就大可不必,这就不平凡,不平凡不是真涵养的精神”“人最高的智慧要做到对自己、对人、对事,知道机会到了,要把握机会,应该做的就做”“做学问要不怕寂寞、不怕凄凉,要有这个精神,这个态度,才可以谈做学问”。

距此村不远的翁垟街道地团社区,也有一处南怀瑾故居,毗邻中共乐清支部成立旧址长春楼,占地4.29亩,房屋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。故居整体呈两层楼中式风格,三面环水,白色围墙围绕建筑,围墙搭配灰色方格窗和灰色瓦片,木质或仿木质的大门、梁柱刷成褐色,门前匾额上写有“南怀瑾故居”五个大字。

这里原是南师从出生到十七岁的居住地,很可惜的是其旧址的老房子没有保存下来。1992年,经南师同意并出资,老家进行了扩建,取名乐清老幼文康活动中心,向周边居民免费开放。20多年来,这里成为了当地居民文化娱乐的重要场所。后来,南师去世,该活动中心遂改名为“南怀瑾故居”。

迈入故居大门,庭院左侧有南师站姿全身铜像。铜像后的金粟苑是故居主要建筑之一,展示南师的生平经历。故居内还有陈列室、书画室等,展出南师的照片、书著、书法作品、金温铁路修建资料等。

目前,故居仍保留了南师为村民服务的理念,除了修整过的庭院更适合大众活动外,还开辟出视听室、阅览室、书画室等,并设置会议室,为举办国学交流活动、儿童启蒙教育等提供场所。

南怀瑾(1918318日-2012929日),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、实业家。他精研国学,横跨儒、释、道三家,著有《论语别裁》《孟子旁通》《原本大学微言》《易经杂说》等八十多部著作,被誉为构建现代新国学第一人。其著作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远销海外,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。

南怀瑾为家乡交通事业贡献巨大,在建设金温铁路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,是金温铁路的“催生者”,为金温铁路的建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,为方便温州及浙西南地区的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。

现在,“南怀瑾故居”被中国侨联确认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。有对南师的思想和作品感兴趣的,可以前往他的故居参观,感受其中的文化氛围和历史底蕴。

南怀瑾故里游记(图2)

南怀瑾故里游记(图3)

南怀瑾故里游记(图4)

南怀瑾故里游记(图5)

南怀瑾故里游记(图6)

南怀瑾故里游记(图7)

南怀瑾故里游记(图8)

南怀瑾故里游记(图9)

南怀瑾故里游记(图10)

南怀瑾故里游记(图11)

南怀瑾故里游记(图12)

南怀瑾故里游记(图13)

能仁寺 了法

2024128

 

 

相关内容